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在这个特殊时期,真实记录医务人员的工作日常。感谢所有无畏无惧坚守在一线的他们。
1
晚上9点多,医生张英俊轻轻的关上房门,把自己蒙在被子里,可呜呜的哭声还是隐隐的传了出了。急诊白班高强度的工作,让她只能通过这种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情绪和紧绷的神经。哭够了、睡一觉,第二天夜班她早早来到了诊室。
这一夜,从接班开始,没见到她喝水、吃饭、上厕所,她被就诊的患者和家属团团围了起来。安保部王琦说,一直到下半夜3点多患者才少了一些,但一直也没断流,也没见她离开诊室。
在医院里,急诊是救死扶伤的最前沿,尤其是近一段时间,患者就诊量剧增,一天要接诊400多病人,而且大多是发着烧的危重老年人,工作量一下子翻了几番。
这一夜,和张英俊一起忙碌的还有急诊科的安海民主任,他从早上7点多来到科室,离开诊室的时候已经是晚上9点多钟了。而那个时候他的体温还38℃多,吃了退热药,但也没降下来多少。
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这几乎是市三院急诊人的工作常态。加班加点、不吃饭、不喝水、带病坚持工作。医生护士都在竭尽全力守护着这一方阵地。
医生排班增加了小夜,护理部也不断给予增援。即使这样,患者还是很多,还是总也看不完。医生的语速不自觉地增快,护士更是小跑着干活儿。
白班的护士下不了班,看着患者不断拥进来,大家都会主动留下来和夜班一起忙活,也都希望患者能少些等待,早点儿得到治疗。
每个人都很疲惫,每个人都在负重前行,每个人也都在死扛硬守。
护士长牛慧珠已经哑着嗓子连续工作十几天了,不舒服的时候就赶紧吃药顶着,她特别害怕这时候倒下,因为患者太多,哪怕一个减员都会让困难加倍。她每天至少工作12小时以上,既是科里的主心骨,也是超级替补,哪个岗位忙她就会哪里。
可是,病毒无情。急诊的医护人员一个个倒下了,一个个又都挣扎着站了起来。护士刘冰刚退烧就来值夜班,一夜的奔跑忙碌,下了夜班体温又飙升到38.6。
病毒感染带来的浑身酸痛和疲乏无力,在医务人员身上不会减轻只会更重,因为他们得不到休息,他们只是忍着、扛着、坚持着。
“明明很难受了,领导问能上班的报名,自己还举手。明明已经站不起来了,急诊门口有人喊帮忙还是使出洪荒之力去帮助。”
“明明知道再这么下去就废了,还想保护下同事,觉得自己可以继续上班让同伴好好休息。嗓子疼的连水都没得喝了,人家咨询的时候还连说带写带比划的解决问题”
急诊导诊护士刘亚楠的日记,是急诊人的近一段时间的日常。
2
医护人员这里,新冠康复的概念与常人不同。不发烧了,就默认痊愈了,跟往常一样出诊、管病床、值夜班、上手术……遇到一些特殊急诊急症,即便是发着烧也照样顶上来!
“别着急,我们有个泪器病专家,我这就找他!”门诊值班医生崔明月一面安抚患者,一面拨通了电话:“欧阳大夫,有个老爷子眼睑撕裂伤加泪小管断裂,能来给会诊吗?”
彼时欧阳高翔医生刚刚退烧,纵使浑身酸痛的感觉犹在,但听到患者病情严重,立即表示半小时后就能到位。
挂了电话欧阳医生立即出发,路上想到19号有个做完一期缝合的泪小管断裂的患者,可以约过来一起做泪小管吻合手术。到医院之后,急诊手术室已经准备就绪,欧阳医生查看患者情况,属于严重的眼睑撕裂伤,家属主诉是在劈柴的时候,木头碎屑崩到了左眼皮上,将眼皮撕裂了,同时断裂的还有下泪小管。下泪小管相当于下水道,此处堵了,以后患者会一直淌眼泪,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手术室灯光亮起,欧阳医生穿着三级防护显微镜下为老大爷做手术。眼部手术,涉及到患者的外观恢复,显微镜下缝合能够使整形美容对位缝合更加精确。缝合撕裂的眼睑、吻合断裂的泪小管、进行人工泪管植入……两个小时的手术时长在平时倏忽之间就过去了,而这次却显得十分漫长。结束的一刻,欧阳医生忍不住长出一口气。休息片刻,稳稳心神,迎接下一位患者。
这位患者是50出头的女性,19号骑电动车摔了一跤,剧烈的撞击导致右眼撕裂伤及泪小管断裂,一期在急诊做了对位缝合,今天主要是进行泪小管吻合及人工泪管植入。
“放轻松,这两天恢复的很好,今天做了吻合术,以后会更好的!”患者十分紧张,欧阳医生温言安抚。一个小时结束了手术。
要是平时,连台手术很稀松平常,但这两台做下来,欧阳医生觉得异常疲劳。组里两名同事一个在外进修,一个支援回来正在隔离,就仅剩自己一个劳动力,必须要保持随叫随到。泪器病患者需要定期复查,特殊时期患者不方便到医院就诊,患者就通过电话和微信咨询。最多一天接待了20几名患者,上台和出诊的时候不能接电话,但只要得空一定会回复。竭尽所能为患者提供医疗咨询,这也是很多医生的常态。
眼科门诊34名医护仅剩4个独苗,就医的都是疑难重症。“昨天72个患者,大夫看到晚上六点多,网脱、急性青光眼、复杂眼底病、复杂眼外伤……都是严重的!”康红护士长哑着嗓介绍,这些就诊患者有三分之二是新冠阳性患者,候诊大厅里咳嗽声此起彼伏。医护不容易,患者更艰难,多数有基础病叠加新冠,这种时刻更需要齐心协力、共同面对。
3
“36床吐血了,大夫你快来看看!”因为普外三病房与消化内科病房共用病区,当护工来叫医生的时候,普外科的孟曹国大夫也赶忙跟上去。
患者罹患胃癌,因为吐血不止,限期手术变成了急诊手术。联系输血科、手术室,孟医生同时也告知了于金宁主任。病房的患者都是重患,病情随时可能出现变化,实在是让人放心不下。于金宁主任上周五开始发烧,尽管没有退烧,周一的时候也到岗了,防备的就是现在这种情况出现。
“半小时前吃了退烧药,这会儿感觉状态不错,起码能维持几个小时,我能行!”看着同事担忧的眼神,于金宁主任给大家吃了个定心丸。
根据患者胃镜等检查,原定手术计划是胃全切,也算是相对简单的一种手术方式。术中,于金宁主任发现,肿瘤的位置特殊,似乎能为患者争取到一点点残胃。
别小瞧这个残胃,有它和没有它,患者的生活质量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残胃虽然小,但有了它患者进食就能在此进行研磨和初步消化,然后再进入小肠。如果没有胃,食物会直接进入小肠,少了胃的初步处理,小肠消化的压力骤增,患者总是觉得饥饿,会常年消化不良。
“换手术方案?”跟台医生再次确认。
“换!”
于金宁主任斩钉截铁。这就意味着手术难度大了,手术时间也更长了。期间于金宁主任短暂地休整了两次,感到身体状态恢复又立即全情投入。四个小时的手术,终于顺利完成,于金宁主任直接坐到了手术室的地上,后背的汗水已经将洗手服湿透了。
4
“滴……滴……滴……”伴随着手术室注射泵规律的提示音,一台急诊介入手术正在进行中。上监护仪、麻醉镇静、穿刺上管……神经介入中心的主任王迅熟练操作,有条不紊。
患者是63岁的男性,因为突然偏瘫和失语被送到市三院急诊,CT结果没有出血,判断其为脑梗,因为血压200+,静脉溶栓导致脑出血的风险极高,患者通过卒中绿色通道被送往介入手术室,进行动脉溶栓手术。
特殊时期,身边同事、家里亲人、科室患者都不断变成小阳人,这种情况下,王迅定下了一个小目标,力保科室主力大夫不阳,实在不行也要错峰阳,保证科室有人坚守,随时上急诊手术。
连他们自己都感叹:运气确实不错!直到上周五一直都没阳。周五上午和半夜,分别进行了急诊介入手术,术后患者分别测出核酸阳性,这才陆续中招。39°高热、肌肉酸痛、咳嗽……即使这样也必须保证每天两人在岗,以应对突如其来的急诊。
“对脑梗患者来说,时间就是大脑,千辛万苦缩短了绿色通道时间,必须保证患者40多分钟就能上手术台!”所以即便发着烧,也需要坚守岗位。
因为特殊时期,神经介入和神经外科联合办公。神经外科多是重症,科室里非战斗减员情况也很严重。王迅主任、吴文霄主任一直在岗,新冠的症状陆续出现,高烧39度,扛不住的时候打了点滴,睡一觉,睁开眼又是能值班能上手术的好汉!
5
“科里护士从15个,减到5个,能坚持上班的护士,也在陆续发烧。”市三院肾内科护士长郝丽娜正在经历“吞刀片”的病程,为着科室里的排班犯难,也被科里的同事们感动着。
原本人员充足的时候,6个倒班护士,每班次2个护士,现在夜班就1个人,最近都是夜下夜下,这意味着隔一天就要上一个夜班。人手实在安排不开,在家发烧的护士主动请缨,安排到谁都没有二话。
“我还能坚持!”
“现在是科里最难的时候,我多喝水,尽量不掉队!”
……
看着同事们的留言,郝丽娜觉得又心疼又感动。特殊时期,同事们的理解与支持是坚持下去的动力。
对于肾内科病房而言,冬季是格外忙碌的时节,除了住院患者日常护理工作,肾内科承担全院各科室的各科室以及血液净化中心核酸阳性患者的床旁血滤。这不是个轻松的操作,做床旁血滤时,一方面需要密切监测仪器运行情况,观察动静脉压、跨膜压等各参数变化,观察滤器、静脉滤网颜色等变化,注意有无出凝血现象,定期监测血凝、血生化、血气分析等指标;根据化验结果及时调整抗凝剂用量和置换液配方;另一方面,需要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意识、体温变化,水肿情况,准确记录出入量,根据患者的心、肺、肾的功能和状态遵医嘱制定相应的计划,设置血流量、每小时脱水量、置换液速率等,根据患者病情及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及时调节各流速……一个患者做一次血滤至少8小时,期间血滤护士不能丝毫分神。
光是19号一个晚上,就有六个患者需要做床旁血滤,隔离病房3个、神经外科1个,肾内病房两个。白班护士戴鸿谦中午发烧38.5,吃了一片药坚持到下班,夜班护士黄鑫发热吃了一片尼美舒利,干了一宿,姜蕃下夜班,因为血滤实在没人了,半夜12点又回来上机,下机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早上了。
有些患者行动不便,需要推着血滤机到患者床旁,无论白天还是半夜,装备部的同事随叫随到,来帮忙推机器。
目前新冠阳性患者多,往往需要护士穿着三级防护直接干满8个小时。昨晚护士王舒甜咳嗽低热,依旧穿上三级防护干了一天的床旁血滤。
肾内科的情形是医院各个科室的缩影,只要能坚持,医务人员轻伤不下火线,奋战在各自工作岗位上。
作为医护
三年防疫一直是逆行者
直到现在
冲在最前线的
依旧是他们
请医务人员一定要保护好自己
祈愿他们平安无恙!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采集,若涉及到版权,可联系站长删除
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师生参观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11月29日上午,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100余名师生到访...(825 )人阅读时间:2024-12-09大连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项昌乐调研附属中心医院
12月6日,大连理工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项昌乐一行赴...(773 )人阅读时间:2024-12-09大医二院重症医学科成功举办消防安全演练
12月3日上午,大医二院重症医学科举行了一场火灾应急演练,旨...(770 )人阅读时间:2024-12-06大医二院举办“下基层送健康”科普活动,践行雷锋精神助力医疗普
近日,在第39个国际志愿者日即将到来之际,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974 )人阅读时间:2024-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