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来说,一年四季,冬天最忙。而今年冬天,情况更为特殊,患者往往叠加了新冠病毒感染。
连日来,市三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一直超负荷运转,护士站里患者一览表插满了代表危重病人的小红旗,护士长的记录本上,写满了等待住院患者的联系方式。
压力山大
焦虑到流眼泪
慢阻肺、呼吸衰竭、憋喘难耐……对于很多有基础病的老年人来说,冬天本身就难过,加上新冠病毒感染导致的发烧、呼吸道症状以及肺部感染,更是雪上加霜!
说起科室里的患者,李霞主任忧心忡忡。此时科室的患者高龄多、重患多。目前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90+的老人占三分之一,80+、70+的也不少,五十多岁的就零星几个;重患多,入科时一多半是推着平车住进来了的,有些病人常年卧床,身体情况本来就不乐观。这就意味着一级护理多、抢救多、救治的难度大!
上周刚刚结束方舱医院支援任务的李霞主任,隔离期还没结束,就申请到岗上班。科室里太忙了,尤其是经历了一天收24名患者之后,科室医生相继感染。最难的一天,李霞主任独自上白班,查房从早上八点查到下午三点。
一面担心患者的病情,一面发愁科室人手安排,严重焦虑的时候,李霞主任成宿的失眠。“心里很着急,埋怨自己睡不着,明天没体力干活了可怎么办?另一方面又控制不住自己想工作、想患者的病!”矛盾的心情和压力,让她一度落泪。
考虑到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诊疗压力,医院筹建增设呼吸二、三病区,老年医学科加入到呼吸病房增援!院里的协调安排、同事的守望相助,让李霞主任短暂的松一口气。
这个冬天
希望都能平安度过
“多巴胺10,盐水250,快快!”随着医生床旁医嘱,护士麻利地开始配药、捏球囊辅助通气,医生护士开始轮流给患者做胸外按压,一场紧张的抢救正在进行。
这样抢救的场景,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经常上演。
高龄老人,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病,都说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但是对于老人来说,平安度过这个冬天真是很艰难。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医护想尽一切办法,给患者提供精准治疗和优质护理。
45床的老奶奶患慢性支气管炎多年,平时肺功能差,两个月前,她又因心梗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手术,心功能尚在恢复中。此次因为肺部感染住院,给予抗病毒、抗感染、抗炎、纠正心衰等一系列治疗措施,但考虑到其肺间质受累,低氧血症会很难纠正。李霞主任和团队当机立断为她实施了经鼻高流量氧疗。避免气管插管有创辅助呼吸可能带来的创伤,同时又有效改善患者呼吸,保证患者充足氧合,降低其心脏负荷,一举多得。
查房时看到45床老奶奶明显恢复了,脸上的笑容也多了,李霞主任也禁不住跟着高兴起来,是的,春天总会到来!
停不下来的节奏
床位紧张,医护人手紧张,在岗的人忙到起飞。这是刚刚转到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护士刘亚楠对科室的初始感受。周六第一天上岗,因为不知道几点能下班,她给自己准备了一份晚餐。早上问科里小姐姐,午餐咋取,是跟患者订餐一起吗?对方摇摇头,不知道啊,好久不吃午饭了。这个结果让刘亚楠很是诧异,不吃午饭?
很快,注射、抽血、吸痰、执行医嘱和三五不时发生的紧急抢救填满了大家的工作时间。刘亚楠发现,科里的同事,大部分都不吃午饭。几乎所有人都在生病,没胃口+没时间,又是身处特殊环境,干脆就省掉了这一餐。
戎小龙医生最近天天上夜班,科室满床的状态下,夜班是非常忙碌的,九十点钟下了夜班,下午四点又来上夜班。家里完全顾不上,爱人也是医生,同样也没法管孩子,上小学的儿子就一个人在家上网课。
“是停不下来的节奏,那么医嘱需要处理、那么多吊瓶等着打,出院患者划价,抢救患者的护理病志……”经历过武汉支援的薛晓莹护士长,恨不得自己是个机器人,那样就感受不到疲惫,可以体力无限,24小时在岗。
上午的吊瓶130多个,这还不算临时加的,早上光抽血就30多个。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采集,若涉及到版权,可联系站长删除
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师生参观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11月29日上午,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100余名师生到访...(825 )人阅读时间:2024-12-09大连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项昌乐调研附属中心医院
12月6日,大连理工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项昌乐一行赴...(773 )人阅读时间:2024-12-09大医二院重症医学科成功举办消防安全演练
12月3日上午,大医二院重症医学科举行了一场火灾应急演练,旨...(770 )人阅读时间:2024-12-06大医二院举办“下基层送健康”科普活动,践行雷锋精神助力医疗普
近日,在第39个国际志愿者日即将到来之际,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974 )人阅读时间:2024-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