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每天的接诊量是平时的4-5倍,输液和需要抢救的患者占一半以上。”晚上7、8点,大连市友谊医院急诊科主任孟显达总算能稍微休息一下,吃口晚饭。在小编见缝插针采访他的5分钟里,他就接了3个工作电话。
能快速“返岗”
是因为一直“在岗”
为应对突发情况,孟显达主任已经在医院住了近1个月。起初几天,他一直蜗居在狭小无窗的办公室里,抱着打持久战的心态,后来他才搬到离急诊最近的空病房作为临时“宿舍”。上班在医院,休息也在医院,他的通勤时间是0分钟,通勤路程是0米,绝对是最快“返岗”人了。
最忙的时候,孟显达主任凌晨2点才能躺下休息,眯上2、3个小时,又要被工作电话惊醒,迅速赶到科室查看患者。
“既往有基础病吗?肺部CT结果显示怎么样?”他询问每个危重患者的情况,随后判断病人是否需要继续留治、转入哪个科的病房。
“那边床位不够了。”一旁的医生、护士提醒道。孟显达主任便根据病人病情及急诊床位情况重新调整安排。
“查房巡视是为了把一些危重的病人以最快的速度收入相应病房,然后把病床腾出来,留给下一波病人。”孟显达说道。
在大连市友谊医院急诊科,时间并不是一个很明显的存在。嘈杂的人群掩盖了很多声音,只有墙上的电子钟默默提示着时间的流逝。本着应诊尽诊、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的原则,急诊科的每个人都在超负荷工作。其中,孟显达主任和高晓红护士长就像个陀螺从早到晚不知停歇,在诊室、抢救室、观察室之间来回奔波,接诊患者,抢救病人,同时还不断和各临床科室协调患者住院床位,尽量保障患者及时住院。
这段时间的护理工作很难
“难做”,也是“难过”
在医院坚守20多天后,急诊护士长高晓红也阳了,但在发病初期她没有说。她觉得能顶上一天是一天,护士长在一天大家就有主心骨。直到有天早交班,她发烧,精神不振,才知道瞒不住了,被大家勒令去休息。
医护人员带病上岗成为一种常态,为了保证科室的正常运转,排班成了高晓红和阎双玉每天最头痛的事,几乎一天一排,甚至一天几排,改了又改。每次给生病的医生、护士打电话都很忐忑,“你晚上需要加一个夜班,有问题吗?”“你明天需要加个白班,行不?”或许,在这场抗疫开始之际,每个人都早已在心里做好了加班加点的准备,每当遇到没有犹豫、没有迟疑的回复,心里无限慰藉之余还有一丝丝难过,别人生病了躺在床上都难受,而医护生病了还要坚持上班;别人生病了,会被照顾,而此时医护生病,还要照顾别人……
急诊室里,一切努力都在为患者争取时间。对医护而言,不得不将自己的康复时间压缩。高晓红护士长说,很多医护将自己的康复时间从原来的7天、5天,压到了2-3天,很多都是“白夜下白夜下”“8+N”。
为患者争取的时间
是用自己的健康和对家人的亏欠换来的
截止到小编采访,孟显达主任一直“未阳”,被大家笑称“牧阳人”。可是,他的坚守也十分不易。放开初期,他扭伤了脚,还没来得及休息,就赶上感染高峰,几天奔波下来,走起路来就开始一跛一跛的,可这丝毫不影响他在院里日行数万步。
就在孟显达主任围在陌生患者身前身后忙碌的时候,他的母亲因感染新冠卧病在床。母亲阳了,作为儿子不能在床旁尽孝,心里是很痛的。更雪上加霜的是,家里5岁的孩子和爱人也相继出现症状。有一天,他忙中抽空询问家里近况,可生病在家的爱人电话始终打不通,信息也不回。孟主任回忆,那一刻,他觉得他对家里人的亏欠达到了顶峰,心酸难以复加。
他们既是医护,也是家人的依靠,是父母、是儿女、是爱人......但这一次,他们做不到身兼数职。
也许
困难不应该被歌颂
带病上岗也只是别无选择
但在困难面前
永不退缩的你们
却值得我们铭记一生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采集,若涉及到版权,可联系站长删除
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师生参观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11月29日上午,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100余名师生到访...(825 )人阅读时间:2024-12-09大连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项昌乐调研附属中心医院
12月6日,大连理工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项昌乐一行赴...(773 )人阅读时间:2024-12-09大医二院重症医学科成功举办消防安全演练
12月3日上午,大医二院重症医学科举行了一场火灾应急演练,旨...(770 )人阅读时间:2024-12-06大医二院举办“下基层送健康”科普活动,践行雷锋精神助力医疗普
近日,在第39个国际志愿者日即将到来之际,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974 )人阅读时间:2024-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