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医二院血液四科抽丝剥茧、寻踪觅迹,“抓获”了感染元凶,破解了罕见恙虫病感染患者高热不退的谜题。
60岁的李大娘(化名)持续发热一周,体温最高达40℃,血象三系减少,重度贫血,在当地医院抗感染治疗一周未见效果。收治到血液四科后,患者的体格检查也没有发现明显的感染灶,皮肤表面没有破溃结痂的情况,一系列常规检查过后,只是肝功的白蛋白减低,骨穿结果也只是符合感染的骨髓像,并不是血液系统的疾病。
多次的血培养和骨髓培养也没有阳性结果,那么发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面对这个疑难病例,血液四科医生团队没有气馁,大家再次仔细询问病史,反复体格检查、梳理检验报告。患者平素一直从事田间劳作,身体状况良好。但入院后每次询问病史,虽然患者的应答合理,但医生总觉得她的反应略有迟缓。会不会是某些特殊传染病呢?肥达氏反应、布氏杆菌抗体、出血热抗体、新型布美尼亚病毒抗体,能做的检查一一进行之后,结果仍为阴性,发热原因依然是不解之谜。
众所周知,发热的原因有很多,虽然感染性发热占了50-60%,但大约有15%的发热病因始终不能明确。有时候对于发热原因的探究,不亚于大海捞针。患者的治疗虽然经过精心的抗生素调整,体温热峰有所下降,但并没有恢复正常,血浆白蛋白水平还在下降,血象无好转,持续依赖输血、输血小板。
正当焦灼之际,医生将希望投入到一种病原高通量二代测序的新型检查,利用这一技术,最终成功在患者体内检测到了恙虫病东方体的核酸序列,“真凶”找到了。引起患者高热,嗜酸细胞下降,神志改变的罪魁祸首,就是它。于是,医生团队查阅文献资料,联系感染科会诊,调整抗生素,患者体温很快正常,血象逐渐恢复,血浆白蛋白水平逐渐上升,顺利出院。
//
由恙虫病东方体感染导致的恙虫病,又名丛林斑疹伤寒,是一种急性传染病,野生啮齿类动物为其主要传染源,恙螨幼虫为传播媒介。主要表现为高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等,通常抗生素可有效治疗该病。但如果病情严重或延误治疗时机,可导致患者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医生提醒,
这种感染在北方很少见,常规的检查很难确定。该病例是一种特殊的病例,发病隐匿,发病后会出现持续发烧不退且进展迅速,极易出现肝肾功能损害、血小板减少等。如果没有仔细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很容易误诊和漏诊。如有发热等不适,应及时就诊,以免延误病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采集,若涉及到版权,可联系站长删除
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师生参观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11月29日上午,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100余名师生到访...(825 )人阅读时间:2024-12-09大连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项昌乐调研附属中心医院
12月6日,大连理工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项昌乐一行赴...(773 )人阅读时间:2024-12-09大医二院重症医学科成功举办消防安全演练
12月3日上午,大医二院重症医学科举行了一场火灾应急演练,旨...(770 )人阅读时间:2024-12-06大医二院举办“下基层送健康”科普活动,践行雷锋精神助力医疗普
近日,在第39个国际志愿者日即将到来之际,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974 )人阅读时间:2024-12-06